三边英雄谱:陈叔亮在定边
陈叔亮,1901年出生于浙江黄岩,自幼家境贫寒却怀揣着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与天赋。他早年考入上海美专,系统学习绘画,在那里接触到进步思想,为日后投身革命艺术事业奠定基础。“七七事变”后,满腔爱国热情的陈叔亮踏上抗日救亡道路,1938年底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鲁迅艺
陈叔亮,1901年出生于浙江黄岩,自幼家境贫寒却怀揣着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与天赋。他早年考入上海美专,系统学习绘画,在那里接触到进步思想,为日后投身革命艺术事业奠定基础。“七七事变”后,满腔爱国热情的陈叔亮踏上抗日救亡道路,1938年底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鲁迅艺
11 月 28 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化名李迅)在《风雨》周刊发表《同乡工作之基本任务》一文,号召青年学生成立乡村工作服务团,前往广大农村,动员和组织占全省人口 80% 以上的农民群众参加抗战,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运动。
本网讯【记者 袁军】9月25日,时值新中国成立76周年华诞前夕,一场以“党建引领、崇尚英雄、致敬老兵、关爱健康”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在好医生药业集团总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成都市工商联和青羊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导,成都凉山商会、青羊区爱国拥军联合会、成都市沥青路面科
南阳居豫鄂陕三省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加强对南阳抗日斗争的领导,1937年8月,中共鄂豫边省委派郭以青回南阳恢复建立党组织。10月,中共南阳特别支部委员会建立,郭以青任书记,袁宝华、葛季武为委员。
李季,以一首《王贵与李香香》震撼诗坛,而定边,这片饱含革命热情与民间智慧的土地,正是这首不朽诗篇的孕育之所。让我们拨开历史的云雾,探寻李季在定边的岁月,以及《王贵与李香香》诞生的传奇历程。
祁椿的名字如同一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红色文艺的发展之路。他带着延安的红色火种,扎根定边,以戏剧为武器,为这片土地带来了革命的激情与希望,成为定边红色文化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为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营造崇尚正义、勇于担当的社会风尚,9月19日上午,“弘扬正气 共筑和谐”见义勇为宣传日进社区活动在秦州区七里墩街道和谐社区举行。市委政法委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见义勇为英模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等参加活动。
在南阳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徐锡昌这个名字或许不像那些家喻户晓的英雄般广为人知,但他的一生,却如同一部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史风雨历程的教科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忠诚、勇敢与担当。
在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时期,定边作为革命热土,不仅承载着军事战略意义,更是文化与思想的汇聚之地。成仿吾,这位集教育家、文学家于一身的革命先驱,在此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事迹在当时的报纸、书籍、县志、党史以及红色回忆录中均有深刻印记。
他说道:“我们应该把分散的各个战友的力量,团结起来,像前线将士用他们的枪一样,用我们的笔,来发动民众,捍卫祖国,粉碎寇敌,争取胜利。”
1945年深秋的陕北,寒风初起,却挡不住历史洪流的奔涌。10月25日,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安边城,一场由中共地下党员牛化东、李友竹、冯世光等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如惊雷划破长空。国民党陆军新编第一军第十一旅的官兵们毅然倒戈,将红旗插上安边城头,这座被国民党顽固派盘踞多年
9月5日,在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的指导下,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主办的“伟大史诗 铁血长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传记作品评鉴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题材传记作品展开深入研讨,推动全社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
每年大一新生军训的话题里,广西“硬核”的训练传统总被反复提起——这份刻在骨血里的坚韧,让人自然想起“广西狼兵”的赫赫威名。
1944年深秋的延安,寒意渐浓。11月1日清晨,东关机场的薄雾尚未散尽,一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阅兵式即将拉开帷幕。这里没有礼炮轰鸣,没有华美装饰,只有五千余名身着灰色军装、脚穿草鞋的八路军战士列队肃立,他们目光如炬,肩上的钢枪在晨曦中泛着冷光
印象中,画家的画室应是略显凌乱,这样才有艺术家的气息。但初入李红胜画室,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调色板上还没有干透的颜料,五彩缤纷的好似一幅精心设计过的作品,画笔整齐的摆放在旁边。正对画架的书柜中摆放了满满一柜的书,几乎全都是关于绘画的。墙上错落有致地挂着李红胜不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精心策划推出《福建抗战英雄谱》专栏,带领广大读者回溯烽火岁月,重温福建英雄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专栏依托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矩阵,在东南网、新福建客户端、微博等多
说起赵一曼,最令人熟悉的就是她写给儿子饱含深情的绝笔信,为了抗日民族大业,赵一曼与一岁多的儿子一别两地,直到牺牲前也没能再见上一面,她牺牲时年仅31岁。31载短暂岁月,赵一曼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今天的《抗日英雄谱》让我们走近赵一曼,看她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一
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艰苦岁月里,乾县儿女以血肉之躯投身抗战洪流。从正面战场的枪林弹雨到敌后战场的智勇周旋,从正规部队的浴血拼杀到地方武装的保家卫乡,他们用忠诚与牺牲,在民族抗战的史册上刻下了乾州儿女的铁血印记。
定边县,地处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革命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这里曾是革命的热土,党组织在这里生根发芽,领导人民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为边区的发展与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定边也经历了一段黑暗的时期,国民党
这一传统,可追溯到“广西狼兵”。谈及“广西狼兵”,我们不得不追溯到 明朝时期。当时为了抵御外侮,壮族先民自发组织,以狼之勇猛,捍卫家园。数百年过去,这份英勇与坚韧早已融入广西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了一种不灭的精神图腾。男儿仗剑出乡关,不斩楼兰誓不还。太息中原长板荡